答案:答案:(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制约: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储量,在全球煤炭储量中占13%。在能源结构上,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2008 年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的70%,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资源的消耗。而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煤炭的消耗会随之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据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也将进一步增加。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面临更大的困难。
(2)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化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不会急剧下降,“高碳产业”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因此降低其碳强度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历史经验及我国现实发展状况都显示出:在处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快速推进时期,温室气体排放将不断增加。我国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所区别,这就更加剧了低碳经济顺利推进的难度。怎样既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而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这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资金和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尽管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我国已经是第二经济大国,但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大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中国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征将继续长期存在,陷入所谓的“锁定效应”,这将增加未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强烈的要求。再者,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我国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尽管哥本哈根会议上西方发达国家口头上作出一定让步,但能否兑现还未可知。